粉煤灰来自发电厂燃煤烟气中收集的具有一定活性的飞灰。自国家提倡节能减排、废物利用以来,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应用逐渐变得不可或缺。从最开始的节约水泥和细骨料的用量,到后来的玻璃球体状形态及填充作用,使得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随着粉煤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粉煤灰的质量也成为了混凝土行业技术人员比较关注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目前市场上主要存在这几种粉煤灰:脱硫灰、脱硝灰、浮黑灰、假粉煤灰。这几种粉煤灰如果应用于混凝土中,会使得混凝土需水量提高、坍落度损失加快、后期强度降低、凝结时间延长、混凝土膨胀开裂等。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一下如何控制进厂粉煤灰质量。
商砼行业每年应根据供应商的供货能力、质量、信誉度及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的考核,并以此考核结果作为供应与否的依据。在供应合同中,必须要求粉煤灰厂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 GB/T 1596—2017《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和 GB/T 51003—2014《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规定,所提供粉煤灰必须符合要求,并附第三方检验报告,如有掺假等欺骗行为,予以重罚。
粉煤灰进厂检验要求车车取样,但罐车装料口位置在车顶部,只能上车取样。为防止粉煤灰罐车内部粉煤灰存在夹层,质量不一的情况,自制取样器。在直径为100mm 的粉煤灰上料钢管上,距离地面垂直高度约 1.5米的位置,焊接一个取样专用小锥体套管,可以在该车的任意位置随机取样。并告知供应商,如果在同一车粉煤灰中发现两次取样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将严惩供应商,从而杜绝掺假现象。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对同一厂家连续供应的 200t相同等级、相同种类的粉煤灰为一个批次,不足 200t按一批次计。粉煤灰细度、烧失量、需水量比等指标应满足规范要求。但现在限超限载的硬性规定,粉煤灰最多不能超过 55t,扣除车重,粉煤灰净重也就只有不到 40t。那么这就会出现一个漏洞,每次来的第一车检验,后面的几车可能就会漏检,就会存在掺假的隐患。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只能是车车检验,不得有遗漏。如果实在有困难,可以随机抽查几车,防止粉煤灰掺假。这么做虽然比较被动,但是确实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市场上比较常见的进场检验只有细度和需水量比,但这两项并不能够全面的检测粉煤灰质量。因此还应增加几种比较常规且快速的检验方法。
4.1 观察粉煤灰颜色
粉煤灰的外观和颜色比较类似于水泥,通常为浅灰色粉状。相同级别的粉煤灰颜色越浅,表明其含炭量越低,细度越细。高钙粉煤灰往往呈浅黄色,含铁量较高的粉煤灰呈现较深的砖红色,磨细粉煤灰一般要比原灰颜色深等。
4.2 加水搅拌看外观、闻气味
在烧杯中加入适当水,再加入粉煤灰,搅拌均匀,查看浆体颜色。若粉煤灰颜色发黑,水面有油珠,则该粉煤灰为浮油灰,应该退货。若没有此类现象,闻气味。如果能闻到刺鼻的氨气味道,该粉煤灰为脱硝灰。使用脱硝灰生产的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不仅味道较大,而且会产生过多气泡,上浮在混凝土表面,影响混凝土质量,严重的会使混凝土膨胀开裂,出现较大的质量事故。
4.3 简易需水量比
常规的需水量比时间较长,操作也比较麻烦。经站内技术人员研讨,多次对比试验,提出了一个简易需水量比的方法:取定量的粉煤灰与定量的水,搅拌均匀做水泥净浆扩展度,如果扩展度大于 140mm,初步判断需水量比合格,否则一律退场。
4.4 烧失量
烧失量主要是检测粉煤灰中未充分燃烧的炭,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若烧失量过大,就表示粉煤灰中未充分燃烧的炭较多,对外加剂的吸附性很高,需水量较大,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快。烧失量检测是一个时间较长、精准度要求较高的检测方法,只适用于批次检验。
粉煤灰的掺假现在属于比较常见的现象,以上这几种方法能够非常简单有效地控制粉煤灰进厂质量。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不慎误收质量较差的掺假粉煤灰,应从主机上取样检测,分析该粉煤灰的细度、需水量比、烧失量。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检测结果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1)在非重要工程(垫层、临建道路、回填等)中使用,减少混凝土质量风险。
(2)降低配合比中粉煤灰用量,从而降低掺假粉煤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提高混凝土中外加剂掺量,减少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前提是不能对混凝土凝结时间产生影响。
(4)适当增加水泥用量,保障混凝土强度。
来源:华中检测咨询
- 脱硫粉煤灰与脱硝粉煤灰的区别 (点击:4517 次)
- 矿渣和粉煤灰的区别? (点击:26803 次)
- 【分享】粉煤灰质量控制措施 (点击:25950 次)
- 粉煤灰使用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点击:6881 次)
- 粉煤灰烧制陶粒回转窑与烧结机工艺对比 (点击:5275 次)
- 粉煤灰如何鉴定真假?粉煤灰、脱硫灰、脱硝灰、浮黑灰... (点击:17736 次)
- 粉煤灰、混凝土专业小知识60问答,看懂胜读10本规范 (点击:6162 次)
- 浅谈粉煤灰砖与煤矸石砖的区别 (点击:11643 次)
最新技术资讯
更多>>